先跟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等一会儿,聪聪》
一个星期天,聪聪的爸爸妈妈推掉了所有约会,他们决定好好陪陪儿子。吃过早餐,爸爸去了书房,妈妈坐在沙发上。
聪聪:嗨,妈妈,我想跟你说一件事!
妈妈低着头玩手机:等一会儿,聪聪,妈妈现在没空。
聪聪:嘿,老爸,我要告诉你一件事!
爸爸盯着电脑屏幕:等一会儿,聪聪,爸爸现在没时间。
聪聪:妈妈,花园里有一只怪兽要吃我!
妈妈:好好,知道了。等一会儿,聪聪,妈妈现在没空。
聪聪一个人来到花园里,对怪兽说:嗨,你好,怪兽。怪兽一口就把聪聪给吃掉了。接着怪兽走进聪聪的家,站在聪聪妈妈背后开始大叫,聪聪妈妈头也不回地说:等一会儿,聪聪,妈妈现在没空。怪兽张大嘴巴,咬了聪聪爸爸一口。聪聪爸爸看也不看一眼,只说:等一会儿,聪聪,爸爸现在没时间。怪兽站在沙发上跳,把所有玩具都丢在地上,嘴里大喊大叫:我是一只怪兽,我讨厌你们,我要把你们都吃掉!
我曾把这个故事分享给了很多觉得孩子无理取闹,对孩子的调皮捣蛋束手无策的家长,引起了大家的深思。我想,这则故事大概也代表了很多家庭中的真实情况吧。我们为孩子操碎了心,牺牲了所有娱乐时间,每天都照顾着、陪伴着孩子,可Ta们总是时不时变身怪兽,做很多不可思议的“坏事”,让我们生气、着急又无可奈何,有的小朋友甚至还觉得没有爸爸妈妈陪在身边会更开心。对此,好多家长都有许多疑惑和不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如何建立良好亲子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词— — 有效陪伴。
![孩子,谢谢你让我陪着你慢慢长大--浅谈“有效陪伴” 孩子,谢谢你让我陪着你慢慢长大--浅谈“有效陪伴”]()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家长陪伴孩子的有效时间 “及格线”为每周21.2小时。当然这对大多数父母来说是有难度的,我们承担的种种职责占据了我们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如果是这样,那么请你为你和孩子安排一个“专门时间”吧!
在这个专门时间里,不能有任何干扰你和孩子活动的事情。不接打电话,不去沏茶倒水,不同时操心别的,总之,除了和孩子在一起,不做任何其他事。从一开始你就要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你要注意孩子的所有表现,包括讲话、表情、语调、姿势、动作等等。你要运用你全部的感官去捕捉信息,去了解你的孩子。
这样做的好处是,你的孩子会明确地知道,即使父母平时忙于工作,但父母有一个时间是完全属于Ta的,父母所有的目光都在Ta身上。这会让Ta感觉安心,同时也会非常期待。
你要让孩子知道,只要他愿意,无论他口头告诉你还是示意给你,无论是游戏里还是游戏以外,他想让你做的你都会去做。(如果Ta让你做危险的或是其他不适当的事情,你可以答应并表演出来。你要相信孩子对你的爱。你可以当这是游戏或者反面教育,但请不要反驳Ta或者拒绝Ta。)
这样做的好处是,这种颠倒了日常生活中的力量对比的做法,能鼓励孩子与你交流思想和感情,你也可以从其中发现一些平时看不到的东西。
你可以把你的关心、感兴趣、赞许用表情、声音、抚摸等任何方式表露给孩子(当然你要知道并确认如抱起来旋转、揉脸等动作会不会让你的孩子感到不适)。对于你的格外热情,孩子可能会显得没有什么反应。但不要终止你的表露,不要期待Ta的感激或回应。
孩子会接受你的关心和爱护,并有权利决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来回应你的爱。
你要克制自己,不要去指导孩子玩耍,
或者“教”Ta怎样玩得更好。
孩子需要各种机会运用自己的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孩子的游戏提出修改性建议会妨碍Ta对事物的自由探索和体验,也会影响你对Ta的全面了解。只有在孩子所建议或玩耍的游戏有明显的、你不可控制的不安全因素时,你可以做适当的更改,但一定要告诉孩子原因,也给Ta重新选择游戏的权利。
这会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也会让Ta更全身心地投入Ta探索的过程中,不用担心你的阻止和打断。可以在父母全心的陪伴下,尽情地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是每一个孩子都喜欢并渴望的美好时光。
你的话语和神情中所流露出的期待和肯定,会让孩子对与你的交流主动和重视起来,为自己隐藏的坏情绪找到一个合适的出口。这样的信任感也会鼓励到孩子抓住和珍惜这样的机会,来向你透露更多有关Ta自己的新情况。
当我们好不容易抽出一个时间来陪伴孩子,陪Ta们玩,可我们发现不知道怎样参与进孩子的游戏中。大多数家长都会问类似于“你在玩什么呀?好不好玩啊”等不痛不痒的问题和孩子强行“尬聊”, 实在参与不进去也只能在一旁看着。所以刚玩几分钟就开始东张西望,若有所思,持续不了多长时后,孩子和父母都会感到索然无味而草草收场。这时候,你可以试试这样做。
当孩子有安全感,觉得被人认可和理解时,Ta们会不吝自己的笑容。如果成人愿意,孩子甚至可以连续一小时或更久地大笑。孩子的困窘、不安、恐惧、胆怯等等所有消极的情绪都会随着笑声消失。你可以采用任何你能想到的方式逗笑孩子,做奇怪的动作、学动画片里的人物等等,但一定要避免选择到你的孩子排斥的动作(比如:挠痒痒、突然大叫吓唬Ta等等)。
当孩子与你之间充满了笑声,你就不用担心不能融入Ta的世界了。
除了自己生活中出现的感兴趣的事物外,孩子们对游戏的兴趣都会经历三个阶段:
练习性游戏--通常在孩子出生后的两年内出现,这类游戏的主要特点是对各种动作的重复再现。比如:一次次地把刚垒高的积木推倒重来,一遍遍地拉着小车来回走,乐此不疲。爸爸妈妈要了解的是:对2岁左右的孩子来说,任何一种活动、任何一样玩具或材料,只要他还在不厌其烦地重复进行和反复摆弄,就意味着对他来说还有挑战性。
象征性游戏--即模仿游戏,出现在幼儿园时期(学前阶段)。儿童常常模仿成人的活动,如“过家家”、“小医院”、“商店购物”等,装扮成想象中的角色。爸爸妈妈要了解的是:儿童游戏在象征性阶段正是想象力、语言能力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将教育要求内化为孩子求知需求的最好契机。
规则性游戏--通常在孩子六七岁开始出现,代表规则意识的萌芽。爸爸妈妈要了解的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会自行选择玩伴,变化玩的方式(选择玩的时间,改变玩的空间和环境,约定协商玩的方法等),他们不再局限于那些固有的游戏,而更喜欢创造新的游戏,拓展游戏的空间。
每个孩子都有着对“力量”的渴望。Ta们很可能会把被医生打针、被老师批评或者与伙伴之间的摩擦带来的情绪表现在你们的游戏中。所以Ta可能会开心地狠狠给你打一针,可能会扮演老师批评你一通,甚至把你当做Ta的敌人,要“打败你”。请你理解Ta这种彰显自己力量的心情,扮演一个有趣的弱者,满足Ta对力量的渴望。孩子聪明机灵,你傻乎乎的;孩子强壮有力,你软弱无力;孩子灵活,你笨拙;孩子勇敢,你胆小。孩子们会很喜欢这样的游戏,这会让Ta很有成就感,也能激发孩子们照顾弱小的天性,拉近亲子的距离。
需要注意的是,你要学会根据你孩子的能力去把握示弱的度。千万不要“太弱”让孩子感觉没有挑战(比如玩“头顶头”的游戏,孩子头一碰到你就投降了),或“不够弱”让孩子努力了也没法赢过你(比如“玩具叠高”的游戏,平时孩子能叠10层楼,于是你叠9层,可今天孩子怎么都叠不上6层楼,那你可以假装笨拙地将自己已经叠好的高楼不小心撞倒)。
孩子喜欢和这样有趣的弱者一起玩。
大人和孩子所见的似乎是两个世界。某个周末你花了很多心思,带着孩子去郊外,想让孩子看看花草树木、风景名胜,可孩子呢,一会儿去看蚂蚁搬东西,一会儿捡地上的石头,总之就是和你的期待一点不搭边。你觉得“一个破洞有什么好玩的,拿根树枝都能戳半天”,觉得没有意义。但在孩子眼中没有小事,Ta们会把完成这样的小事当做工作,所以会非常专注。
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就是从微观开始的,越是细小的事物,越容易进入他们的视野,也越容易被他们的感官抓取和感知到。他们仿佛随身携带了一个放大镜,将微小的世界无限放大。如果你能和Ta们一起去发现和观察“小蚂蚁排成长队在做什么?他们为什么要排排走,搬运的又是什么东西?”这样的无聊小事,对于孩子来说,Ta们一定很高兴有一个“志同道合”的伙伴,而对于父母来说,也一定能在这些小事中,看到孩子一些平时没有发现的优点。
小学低段的陪伴,与孩子一起探究是很合适的。孩子总是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上学后往往更喜欢探究。探究是个综合的学习过程,孩子往往异想天开又期望过高,结果常常会力不从心而半途而废。如果父母能做孩子探究的帮手,更能激发孩子研究的热情。比如帮Ta们捉一只蟑螂来观察,或者提供一些Ta们不知道的信息。
孩子八九岁开始,可以试着引导孩子看报纸。自由读报纸,能让孩子了解社会的阳光面与阴暗面,再通过亲子间的对话进行价值观引领。读报纸后,亲子间就有了更多的讨论话题。这种陪伴,已经变成心灵碰撞、沟通的过程。
青春期开始,陪伴可以平等对话的形式。与孩子聊聊,只要孩子喜欢的话题,都可以聊。一些父母在孩子成人后问Ta们,“我们家的家庭教育对你们最大的影响是什么”,大部分的孩子把“平等对话”作为了最重要的三点经验之一。
希望今天的讨论能让爸爸妈妈们对“有效陪伴”有一些新的思路和想法。
最后,为大家提供几个适合3岁以上孩子和爸爸一起玩的游戏。
有人说最好的娱乐活动,就是像孩子一样玩耍。身为在职场身兼数职的爸爸们,也可以趁着和宝贝玩亲子游戏的机会,好好放松一下哟。
1、钟摆纸棒球
把报纸揉软,揉成比棒球稍大一些的圆球,在表面用胶带固定住,便做好棒球了。将纸球用线穿起来,挂在天棚上,注意要粘牢,待球摇晃到孩子胸部的时候,让孩子用纸棒打球,球反弹之后接着打。爸爸要做的事情,就是一旦球从天花板上掉下来,或系球的线断了时赶快修好,还有就是要称赞孩子。
2、报纸剑术
把报纸紧紧卷成纸棒,做成两把剑。爸爸的剑比孩子的一半稍长。爸爸要用平时不太伶俐的手击剑,规定好击中身体不同部位的分值,只有碰到了身体某个部位才能得到相当的分数。还要规定比赛时间。
3、纸箱里的打滚
空纸箱(孩子身体的三分之二左右能进入的大小)1个,将纸箱两边用胶带牢牢封住,,让孩子钻进空纸箱里面随便打滚就可以了,不用特意要求孩子往这儿滚,往那儿滚,让孩子随他自己的意思好了。
4、弹围棋子游戏
第一,用围棋子的数目来划分,爸爸5个,孩子15个或20个。第二,如果把对方的棋子打掉的话,就可以接着弹。第三,像围棋一样,一局一换。当孩子赢的时候,爸爸的棋子就被吃掉一个,而当孩子输的时候,爸爸的棋子就会多一个。要想把弹棋子的游戏玩好,关键在于选好要吃的棋子和正确的姿势。
5、和尚挑水过河——袜子桥游戏
找出全家人的袜子,有距离地在地上一字排开,排成总距离相同的两行。这就是两座桥啦,而地面就是河,过桥时脚不能落到“水里”。父子俩比赛过桥,看谁先走完。为提高难度,可以学青蛙,一边念儿歌一边蹲着跳,也可以单脚跳着走。还可以把袜子摆成圆形,不断绕圈走。
6、就不让你下来——顶气球游戏
父子俩可用手顶气球,即你向上拍一下我向上拍一下,轮流拍就顶起来了,不能让气球掉到地上,否则就输了!为了增加花样,可换成用手背顶,用拳头顶,最后换成用脑袋顶气球,这时可不能用手帮忙哦!谁没顶起来,使它落地就输了!
7、扔炸药包好爽——扔枕头游戏
宝宝把枕头当炸药包向对方扔过去,爸爸要快速躲闪。扔的一方使出全身力气扔,躲闪的一方如果被打中,就要作投降状,一场战争就结束了。两人再互换角色玩。玩的时候,可以在床上玩,也可以各自在床的两边,时站时蹲,把床当作屏障以保护自己不被对方枕头击中。
裕城控股集团旗下励贝教育,专注于为儿童提供国际化、规范化、品质化学前教育服务。励贝结合中国本土元素,引入并融合加德纳、蒙特梭利、瑞吉欧等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与体系,开设了多元整合课程、情境英语课程、MQ发展课程、全景数学课程、音乐素养课程、安全教育课程六大板块,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的世界小公民。同时也是全国首家把情景式角色扮演及社会职能体验的互动教学模式引入到幼儿园的先行者与实践者。我们恪守并践行“孩子的任何一件小事,都是励贝人的头等大事!”的服务理念,坚信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励贝的精心培育下得到长足的发展,为未来的学习与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